日式庭院----读懂日式禅意造景!

2018-09-06 13:55:05 明和景观

禅意 · 京都

如果你去过京都,你一定不会忘记京都的寺院。如果你进过京都的寺院,你一定不会忘记那些寺院里的精美庭院,和步入庭院时那种让人内心安定的力量。

如同东南亚的“五步一佛”一样,在京都,同样是“三步一寺院”,而正是这些寺院为京都贡献了禅宗文化的精髓——庭院,这也是了解京都最好的切入点。

镰仓时代,中国的佛教思想传到日本,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禅宗体系逐渐发展到极致。如果说禅宗文化的底蕴在京都,那禅宗文化的精髓则体现在禅意庭院上。

日本所特有的禅宗庭院,精巧细致,讲究造园意匠,极富禅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院内的树木、砂石、天空、土地、雕像……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含着极深的寓意,从细微之处,就能读到匠心独运。而读懂了庭院,也就读懂了日本的文化渊源。

POINTS

禅宗庭院的主要元素

/ 花头窗 /

日本的每一处庭院都有着各种各样形状的窗,但是最具佛家相的是钟形,这种窗户的形态在日本被称为“花头窗”,或是“火头窗”。“花头窗”的设计始于镰仓时代,也就是禅宗刚刚进入日本的时期,那时的建筑设计大多采用中国佛教建筑的规范。

现存的镰仓时代建筑——圆觉寺舍利殿和丹波的广济寺就是典型的中国寺院风格,只是四方形的窗户形态更加简洁,唯独顶端的横梁被稍作装饰,犹如莲花形态,这种来自中国的窗户式样也叫“唐式窗口”。到了江户时代,窗户开始更趋唯美,曲线更加纯熟柔滑,外形如座钟或如莲花花瓣,在宗教上都有意味可言。

/ 石灯笼 /

在日本的庭院中,经常会见到石灯笼,有时藏在草丛中青苔下,有时立在一池水边,像是庭院的守护者一般。石灯笼是日本石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表达“立式光明”的意思。

石灯笼最早雏形是中国供佛时点的灯,也就是供灯的形式。之后经朝鲜传入日本,自奈良时代 起日本在修建寺院时就开始在寺院的正面建造石灯笼以保护向寺院所献的灯火。石灯笼被用于园林、庭院的装饰则始于十六世纪晚期的安土桃山时代。

/ 逐鹿 /

逐鹿,也叫惊鹿、鹿威、添水、僧都(そうず)、惊鸟器。

逐鹿通过杠杆原理,利用储存一定量的流水使竹筒两端的平衡转移,然后竹筒的一段敲击石头发出声音,水满,声响,用来惊扰落入庭院的鸟雀。那“哆”的一声,如灵动的小鹿一般,不仅实用,与植物,风,气味,光影一起,还能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感知。

/ 红桥 /

在京都的寺院中,有桥的庭院有很大的看点。桥在日本庭院中是颇富禅意的景观,象征着此岸与彼岸的连接。经常看到的木桥多为红色,也就是枫色。日本皇家寺院和神社对橙红色情有独钟。庭院里,春花与秋叶营造了多彩的景观,而夏季大概是一个颇为枯燥的季节,所以,枫叶般的红桥在一片苍翠中可谓画龙点睛,即使到了冬季的雪后,红桥白雪,想想都知道有多美。

除了追求视觉上的唯美,红色或许还有避邪的作用。日本使用红色系历史悠久,据说朱红色具有驱邪和保护功能,这在京都的古老建筑上到处可见,而颜料中的微量矿物质如硫化汞,依赖它就会产生这样的色彩。不知道日本是不是在自己的文化中将宋徽宗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实践在寺院的桥上,宋朝的禅意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美丽的桥,在中国并不是没有过,中国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中——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里就有一座红桥。

/ 茶亭 /

在大德寺的游客中心有个简朴的开放房间。清晨,寺院义工们还未到岗,而这里已经有热茶了,茶杯却是一种极其便宜的纸杯,这和讲究的日本茶道来说,似乎太不般配了。茶在日本有“不是茶”之说,林间的鸟鸣和悠悠的晨钟,让静坐者不得不想起大德寺有一个对日本茶艺至关重要的人物——茶圣千利休。历史上,日本的茶师都精通禅学,他们超脱、单纯、 清冷、自然,与佛教一脉相通。曾经,称霸一时的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也拜千利休为茶道教师。

千利休的茶道影响了日本庭 院的方方面面,京都的寺院中大多有茶室(也称“数寄屋”),有些茶室甚至比寺庙还有名。这个既小又简陋的屋子像是给佣人栖身而用,或是存放打扫卫生器具的储物间,最多只能容纳5人,但这个既不完美又不舒服的小屋却孕育着日本茶文化的精髓。在一些寺院的室内,会有一个小小的隔间,毫无装饰可言,唯一令人愉悦的大概就是门洞上面的拱形弧度。如果打开窗户,当你看到满庭的白沙和青苔,你可以忘却茶味,忽略狭小。

/ 苔藓 /

京都很忙,人海如潮。想看到真正清净的寺院,梅雨季节大概是最好的时候,这也恰恰是赏苔时节。西芳寺的青苔非常有名,但是越来越难拜见了。苔院和白沙一样是日本庭院的重要元素,并且是活着的微观造景。京都临山,雨水丰沛,古寺里老树参天,地面的阳光并不充沛,草很难长好,因此寺院里遍地青苔,加上四季的庭院需要装饰,青苔就成了铺设在寺院庭前的活地毯。然而任何人都不能踏上去,在自然的造物面前,人类可以更谦逊地面对眼前这细微却顽强的小植物。

京都著名的苔院很多,古老寺院中大多都有苔庭,特别是在北庭的背阴处,和南庭的白沙遥遥相对。即使是在枯山水中,石块模拟的须弥山,象征着生命繁茂永生的一面,都是用石上的青苔来演绎的。日本人对青苔的认识不仅来自传统造园中的应用,也是一种对自然的情感寄托。在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中,很多象征着万物初始的单纯和生命力都是在青苔的形态里获得灵感的。千院的往生极乐院是一个听经的好地方,佛堂前,庭院青苔中的小地藏也是一个大看点,时光为这些小地藏的身上铺满了青苔,如果你不仔细寻找,可能会错过很多精彩。

/ 白沙 /

如果是在中国,僧人若想闭关禅修,可以选择隐居山林,逃离到杳无人烟的悬崖之上、洞穴之中闭关、打坐。然而,在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僧人没有荒山、世外可以逃离,只好在庭院中建起了微缩景观,面对虚拟的“山水”与“大海”,依然可以观修,这就是枯山水的造园之术。

枯山水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只点缀少量的灌木或者苔藓、薇蕨。白砂的曲线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于看似单调的白砂之上,扫出涟漪式、波浪式、漩涡式、回纹式的平行线条,造成无水却似有水之效果。石头则可寓意大山、岛屿等等。

/ 方丈 /

在日本,庭院和方丈相连,这里讲的方丈不是职位,而是僧人的居所。方丈前的南庭是欣赏庭院最精彩的部分,可站,可坐,可远,可近,就像是面对须弥山那样,控制与梦想的距离,完全可以掌握在这个叫做“障子”的木制拉门上。 作为日本建筑的重要部分,拉门具有独特的功能。拉门上敷白纸,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就如同滤镜一般。经白纸过滤的阳光,洒落在宽松的榻榻米上,有如温柔冷清的光幕,游离在外面的明媚和室内的柔和之间。

平安时代,拉门是按照中国的设计制作的,在木格子上粘贴宣纸。从镰仓时代开始,日本人将绘画和障子结合,并且逐渐成为分割内部空间的屏风,后来,寺院屏风上的很多优秀画作演变成为日本国宝。当从室内向着庭院观望的时候,因为障子的作用,呈现出来的院落景观和比例使得那些并不庞大的方丈建筑显得相当宽阔,无论是四门大开,还是只留下一条缝隙,都为屋外景色的呈现提供了令人玩味的禅意。


BEAUTIFUL

日本最美的庭院

/ 足立美术馆 /

足立美术馆位于岛根县安来市,创连续十一年蝉联日本庭院第一,被誉为“日本最美的庭园”。「枯山水庭」「白砂青松庭」「苔庭」「池庭」等六个共5万多平米的各式创意庭园,用借景的方式将原本不属于园区的山水,在视觉上与其他景色融为一体,体现了“和”的统一。

该庭园秉承足立先生“庭园就是一幅画”的创园理念,以借景的方式把原本不属于园区的山水,却因角度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致,使整个庭园虽然看起来小巧玲珑,但主景错落有致,层次感极强。

No.1 苔庭

入口处简约低调,开篇第一园也是最具东方情怀的苔庭——枝干瘦削内倾的赤松植于写意的苔岸之上,当中大片留白的砂石如池水。断断续续的石板蜿蜒成路,将松弛的园景串联收束成一体。点睛之笔是池中一隅的苔之岛,如墨洒一点,有力而短促。

No.2 枯山水庭

与京都天龙寺咫尺间写意天地的枯山水景致略有不同,足立美术馆的枯山水庭开阔而丰盈,如长卷,又借景天地,是令所有观者久久驻足的一段。近景的绿植与苔岸圆润饱满,中景的黑松洋洋洒洒,连绵直至远景的京罗木山与胜山,时而薄雾蒙蒙。人工的巧思与自然鬼斧统统纳入到画境之中,难以区隔。这座庭园被玻璃窗隔绝在室外,一尘不染,却隐约看到林中点缀着茶室,仿佛有人间踪迹。

No.3 亀鶴瀑布

开馆八周年之时,在枯山水庭身后又添一园名为“龟鹤之滝”,是悬挂在山景上的一条细细窄窄的瀑布。夏秋之交红松茂盛,掩映得几不可见。但瀑布这一意象所营造的,不仅仅是构图上的层次高远,更带来听觉上的美妙,让静态的庭园有了呼吸吐纳的余地。

No.4 池庭

顾名思义,池庭则是绿树掩映,鱼水灵动的另一番景致。池庭中,景深虽浅,却有红白锦鲤与泊岸的多枝松相映成趣。像是阅读节奏中的小品段落。

No.5 寿立庵的庭院

春夏秋冬,精致各有不同而又韵味悠长。

No.6 白砂青松庭

白砂青松庭与枯山水庭空间相连,又独立成章。依旧是以岛根县群山为幕,而中景处砂如丘陵,上立黑松点点,近景有水,以佐治石勾勒岸线,褪去了枯山水庭的圆润感,更凭添野趣。小小的雪见灯笼与春日灯笼静静隐匿在近景与中景之间,可以想象萧瑟季节时幽幽点亮的一抹旖旎。据说此园景是足立全康根据横山大观名作《白砂青松》而精心打造的。

(徐州明和景观设计有限公司)